【中通論壇】柬泰邊境再交火 專家:建立監督機制是關鍵
香港中通社9月29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王豐鈴)停火近兩個月後,柬泰邊境再度爆發衝突,原定於28日至30日舉行的柬泰軍區邊界委員會會議,已推遲至10月舉行。受訪專家認為,泰柬邊境衝突升級可能性不大,關鍵在於如何建立有效的監督停火機制。
泰柬邊境7月撤離的民眾 圖源:新華社
柬埔寨和泰國邊境地區9月27日交火,雙方各執一詞,互指對方挑起事端。柬埔寨稱,泰國武裝部隊當天向位於柏威夏省的柬埔寨軍事基地發射了迫擊炮彈。泰國則稱,柬軍向泰方開槍并發射榴彈,泰方根據情況下令進行反擊。
泰柬軍隊5月曾在兩國邊境地區交火,局勢持續升級,7月在馬來西亞調節下達成停火協議。這是泰柬自7月停火以來首次交火。
盡管交火發生在半小時內,當天已逐漸平息,但泰柬雙方都增派兵力,保持高度戒備。由馬來西亞牽頭的東盟臨時觀察團,已前往柏威夏省安塞地區進行實地視察。
香港亞洲中心主任彭念9月29日對香港中通社分析,衝突再起的原因有四。其一,泰柬簽署的停火協議缺乏嚴格監督執行機制,僅靠雙邊接觸,未能阻止交火發生,就會出現新的交互。其二,停火協議在各方施壓下達成,實質性矛盾依然存在,泰柬各自立場無變化,涉及歷史遺留領土問題的仇恨也未消解。
彭念續指,其三,泰國政府更換,出現新的政治動蕩,新總理擔心走佩通坦下台老路,塑造強硬形象避免被民眾拋棄,也不敢得罪軍方,將邊境事務交給了強硬的泰國軍方。柬埔寨方面則因邊境衝突迎來大量勞工回流,出現人員安置等社會問題,承受不小的壓力,通過邊境衝突凝聚民族自信、轉移國內矛盾,是其可選的策略。其四,泰柬軍隊的指揮體系均不完善,最高層對一線官兵的約束力不够,易出現日常巡邏發生的意外交火或誤判引發的衝突。
有觀點認為,泰柬本次停火後,各自在聯合國等國際社會場合發聲,背後有心理博弈,也有戰略和政治較量。泰國在塑造主動防衛形象,柬埔寨在塑造理性防守者形象。
彭念指出,衝突出現了新趨勢,即雙方受國內民意裹挾,在國際社會和社交媒體進行叙事和輿論博弈,宣揚正義和防衛。這給國內民眾帶來信心,但又換來民眾進一步支持,導致雙方不可能在衝突中妥協退讓,實際上形成惡性循環。“社交媒體的普及起到關鍵的推波助瀾作用,加大了切實落實停火和維護邊境和平的難度。”
彭念認為,泰柬溝通不順暢,甚至可能沒有日常相互通報機制,雙方最高層亦或并未建立政治共識。不過,停火協議斡旋方及東盟會介入干預,東盟臨時觀察團抵達後,雙方必然熄火。泰柬邊境衝突升級可能性不大,關鍵在於如何建立有效的監督停火機制。(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