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3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王豐鈴)英國曼徹斯特一處猶太教堂外2日發生汽車衝撞和持刀傷人事件,英方將事件定義為恐怖襲擊。受訪學者指出,本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整個歐洲社會針對猶太人的攻擊事件不斷上升,中東緊張局勢升級,加劇歐洲國家發生極端事件的風險。

歐盟總部附近集會 圖源:新華社

事發當日為猶太教的“贖罪日”,兇手駕車撞向行人,並持刀襲擊旁觀者,造成2死3重傷。兇手被警方當場擊斃,另有3名疑犯被捕。英國警方初步認定,兇手是35歲敘利亞裔英國公民。

英國首相斯塔默提前結束歐盟峰會行程,返英主持緊急會議。他宣布事件是恐怖襲擊,承諾將保障猶太社區安全,向猶太教堂增派警力,並強調必須打擊“正在抬頭的反猶太主義”。

旅法政治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3日對香港中通社表示,本次事件是中東矛盾在歐洲的折射。歐洲猶太人和穆斯林群體,長期存在種族和宗教衝突,歐洲社會對猶太人的攻擊和羞辱亦常態性存在,包括在教堂、校園等場合時常發生。自本輪巴以衝突爆發、以色列實施報復以來,整個歐洲社會對猶太人的攻擊事件明顯在不斷上升。中東緊張局勢升級,加劇歐洲國家發生極端事件的風險。

在本輪巴以衝突中,從哈馬斯綁架人質,到以色列不願停手、在加沙釀成嚴重人道主義危機,國際輿論發生轉變。此次猶太教堂受襲事件,恰好發生在以色列扣押國際援助船隊、引發歐洲各國政界譴責和民眾遊行聲討之際。歐洲輿論會否因此逆轉?

宋魯鄭認為,歐洲聲討以色列的主流輿論應不會變調,保護猶太平民、支持巴勒斯坦平民、反對恐怖主義屬於同一價值觀。在巴以衝突問題上,美歐立場不同,美國中東政策以以色列為核心支點,永遠站在以色列一邊;歐洲外交表態則站在受侵害的一方,惟程度有限,對以色列未有制裁,僅透過承認巴勒斯坦國表達對以色列的反對。

巴以衝突外溢效應在歐洲尤為明顯,歐洲各國內外承壓。宋魯鄭分析:“歐洲各國都存在大量穆斯林、猶太人群體,若應對中東矛盾不公平,會使更多人激進化,加劇族裔對立,有利極端恐怖主義勢力擴張,最終造成混亂,衝擊歐洲各國政府,不利於穩定安全。歐洲也希望在中東維持影響力,但美國已在中東有大量軍事存在並出售武器,歐洲基本要靠軟實力,塑造可信度。在俄烏衝突問題上,歐洲亦希望獲得支持,就不能在巴以衝突上“雙標”。”

宋魯鄭續指,二戰時期歐洲多國被納粹佔領,配合其屠殺猶太人,使得多數歐洲國家存在“原罪”,在涉及猶太問題上極為敏感,禁止反猶是政治正確。但歐洲與美國不同,批評以色列不等於反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