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美經貿關係迎來一連串積極信號。據多方消息指出,中美高層經貿對話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在貿易、投資與技術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務實合作的意願。與此同時,備受關注的TikTok出售案亦傳出接近達成共識,美方還稱,中美將就TikTok達成最終的交易協議。這些發展不僅標誌著短期危機的緩解,更深層次地反映出中美兩大經濟體在激烈博弈後,正逐步走向一種“競爭中求共存”的新型態平衡。

香港中通社圖片

這一新平衡的形成,並非源自單方面的退讓,而是雙方現實利益與全球格局變遷共同作用的結果。過去數年,美國對華實施大規模關稅與科技封鎖,試圖遏制中國崛起。然而,實踐證明,完全“脫鈎”既不現實,也傷及自身。美國企業依賴中國龐大的製造網絡與消費市場,通脹壓力下,維持部分供應鏈穩定已成共識。與此同時,中國亦加速拓展多元貿易夥伴,深化與東南亞、中東、拉美及非洲的合作,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RCEP的穩步推進、“一帶一路”項目的持續落地,使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樞紐地位更加牢固。這使得美國難以通過孤立手段迫使中國就範,反而促使雙方回到談判桌前尋求妥協。

在此背景下,TikTok命運的轉折尤具象徵意義。這款由中國企業開發的社交平台,憑藉其創新的算法與內容生態,在全球尤其是年輕族群中掀起風潮,卻也因此成為地緣政治的靶心。美方長期以“國家安全”為由施壓其出售,本質上是對中國數字影響力擴張的焦慮。如今談判趨向和解,顯示美方開始接受“風險管控”而非“全面排除”的思路。只要核心數據留在本土、運營透明可控,美國社會對外來科技產品的包容度正在調整。這為未來更多中國科技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可參照的路徑——合規經營、本地化深耕、建立信任,比單純的市場爭奪更為重要。

中美人工智能各擅勝場

更具深遠意義的是,中美正在人工智能(AI)領域形成一種“各擅勝場、互補競爭”的新秩序。美國在頂尖晶片、基礎模型研發與原創性理論突破上仍保持領先,Google、OpenAI等機構持續引領技術浪潮。中國則在AI的應用落地、場景創新與大規模部署上展現驚人速度。無論是智慧城市、金融科技、自動駕駛,還是電商推薦與工業互聯網,中國企業正將AI深度融入社會經濟毛細血管。這種差異化競爭,減少了正面衝撞的可能,反而催生了某種“技術生態位”的分野。雙方在底層技術上角力,在應用層面卻可能共享標準、互通數據(在合規前提下),形成既競爭又依存的局面。

21世紀的大國關係,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而更像一場充滿張力的“戰略共舞”。誰能更好地管理分歧、控制升級風險,同時在關鍵領域保持對話與接觸,誰就能在長跑中掌握主動。

中美經貿關係將持續受到國內政治、技術突變與國際局勢的衝擊。但此次談判成果與TikTok事件的演變,釋放出一個清晰訊號:極端施壓難以奏效,務實妥協才是出路。對於企業而言,需擺脫“非此即彼”的思維,在合規框架下靈活佈局;對於政策制定者,則應推動建立更透明、穩定的雙邊溝通機制,避免誤判引發系統性危機。


(本文作者上官項果為香港青年辯論協會(商業分會)青年大使)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