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29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黎金良中共中央28日正式發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2026至2030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這份由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綱領性文件長達二萬多字,不僅總結了“十四五”時期的非凡成就,更清晰釋放出中國邁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關鍵階段的戰略信號。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大國博弈日益激烈的國際環境下,“十五五”規劃建議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戰略定力、系統思維與改革決心。

資料圖為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新華社圖片

焦點一:關鍵五年 決勝現代化

文件開宗明義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這一定位意味著,未來五年不僅要鞏固既有優勢,更要突破瓶頸、補齊短板,為2035年達成人均GDP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決定性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規劃建議將“新質生產力”作為貫穿全文的核心概念之一,並與科技自立自強、產業體系升級緊密結合。這標誌著中國經濟發展邏輯正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深度轉型。

焦點二:科技自立 搶佔制高點

“十五五”規劃對科技創新的重視達到了新高度。建議明確提出:“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並強調“原始創新”與“顛覆性創新”。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攻堅,更是國家安全與發展主動權的戰略佈局。

更值得關注的是,文件提出“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強化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協同育人機制,並提及“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顯示中國正以全球視野爭奪頂尖人才資源,構建開放創新生態。

焦點三:擴大內需 打通大循環

面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劇,“十五五”規劃將“建設強大國內市場”提升至戰略依托高度。建議提出“大力提振消費”與“擴大有效投資”雙輪驅動,並明確要求“清理汽車、住房等消費不合理限制性措施”,釋放居民消費潛能。

同時,文件以空前力度強調“破除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直指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內卷式”競爭等頑疾。這意味著未來五年,中國將通過制度性改革,真正實現資源要素的高效流動與公平競爭,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焦點四:促進共富 優化分配

“十五五”規劃在民生領域著墨頗多,提出“實施城鄉居民增收計劃”“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推動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這不僅是經濟目標,更是政治承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是全體人民共享的現代化。

教育、醫療、養老、托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被反覆強調,特別是“探索延長義務教育年限”“推行長期護理保險”“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等提法,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從宏觀走向細微。

焦點五:制度開放 對接全球

與以往不同,“十五五”規劃強調“制度型開放”,即通過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服務業、數字貿易、知識產權等領域主動開放。這既是倒逼國內改革的手段,也是爭取全球治理話語權的戰略。

人民幣國際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舉措,共同構成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新框架——不是取代現有秩序,而是在合作中實現共贏。(完)